冬奥遗产案例发布 共收录44个遗产故事

来源:人民邮电报

北京冬奥组委官方网站发布了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(2022)》(以下简称《案例集》),《案例集》共收录了44个遗产故事,详细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筹办以来的遗产情况。此前,北京冬奥组委还发布了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(2022)》。

冬奥会的遗产不是赛会结束以后才产生,而是伴随着七年的筹办工作不断产生、不断固定下来的。根据北京冬奥组委的介绍,早在本届冬奥会开幕之前,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批遗产成果,在体育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环境、城市和区域发展七大领域创造形成了丰厚的冬奥遗产。

科技创新是本届冬奥会的最大亮点之一。不论是开幕式上小朋友与脚下大屏幕的完美互动、风雪特效与演员天衣无缝的配合,还是冰立方、冰丝带场馆里的“子弹时间”,抑或是冬奥村里的智能机器人、无接触式配餐、带“记忆”功能的床垫……这些曾经在科幻电影里才有的场景,已经广泛应用在本届冬奥会上,相信不久的将来也将“飞”入寻常百姓家。

将科技成果转化成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可使用的“工具”,从而提高国民生活的获得感、幸福感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使命。此次《案例集》总结提炼了冰雪运动普及发展、冬奥场馆、科技创新、环境保护、城市更新、区域协同、文化传播、奥林匹克教育、志愿服务、包容性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亮点成果。

众所周知,在申奥之前,我国的冰雪运动底子薄弱,体现在基础设施上是冰雪场馆规模小、种类少。作为冰雪赛事标志性建筑的冬奥会场馆,无疑在创新设计、功能实现、场馆建造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,成为冰雪赛事的“新地标”。

根据《案例集》显示,通过冬奥场馆的建设,我国首次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人工剖面赛道设计方法与建造技术,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、首钢滑雪大跳台、国家雪车雪橇中心3个场馆的建设中,掌握了冬奥标准赛道设计建造技术。而且,在延庆赛区、张家口赛区建设中,利用局部山体切削面精细爆炸成形优化技术,使岩体利用率高达95%,在减少对山地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,也解决了爆破石方量大、施工环境复杂、工期紧等难题,生态效益显著。

赛事保障一直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工程,从着眼于为天气情况精准“把脉”而建立的精准气象预报系统;到针对山地灾害特点,研发的冬奥场馆(地)岩土构筑物灾害早期识别及自动预警系统;再到面对赛场可能发生的颌面创伤、冻伤等应急救护情况……“科技冬奥”的创新成果在保障冬奥会赛事运行中真正体现了“应用导向、场景驱动”,等到赛后,这些成果将广泛应用于未来各类大型赛事活动和城市安全运行保障,服务民生。

此外,在食品安全与交通运输环节,在疫情防控方面,在更多我们看不到的地方,科技创新都在发挥着作用。丰厚的冬奥遗产,使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受益,带动城市和区域协同发展,引领社会文明进步。这些典型案例成果凝聚了千万个冬奥建设者的智慧和力量,不仅在冬奥筹办过程中发挥出独特作用,还将在未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,科技兴则民族兴,科技强则国家强。让我们抢抓时代新机遇,拓展发展新空间,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,推动国家科技实力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,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华丽转型,让科技成果造福千家万户。(方正梁)

关键词: 北京冬奥组委 冬残奥会遗产 筹办工作 科技创新

推荐

直播更多》

关闭

资讯更多》

焦点